当前,“减油增化”已成为国内炼化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减油增化”?有哪些技术可以依托?炼化企业怎样应对新形势下的多重挑战?

针对这些疑问,近日,中国石化报记者采访了石科院院长李明丰、炼油事业部总工程师陈尧焕。

当前我国成品油已呈现过剩现象,而化工产品还有结构性供应不足,“减油增化”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炼厂要解决哪些问题?

李明丰:

当前成品油确实存在过剩的现象。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剩是否已成定局,这一点还不能确定。根据已有预测,成品油达峰时间在2027年左右。当前的成品油过剩,很大程度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一旦疫情解除,成品油销量应该会有明显反弹的可能性。

化工产品结构性供应不足是存在的。以此为逻辑,“减油增化”成为炼厂主要转型方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市场缺乏的是高端化学品,但炼厂当前的转型规划大多以生产“三烯”“三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为主,因此短期内一拥而上,可能会造成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过剩。

高端化学品生产技术我国并未全面掌握,技术引进的可能性也在逐渐降低。目前我们应采用适当的节奏来开展“减油增化”工作,同时要特别重视新技术的研发投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及各省的发展规划,炼油产业集中程度会不断增加。随着“双碳”政策不断落实,原油加工能力200万吨/年以下的炼油厂正在逐步关停,原油加工能力200万吨/年以上、不具备经济规模的企业关闭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对于这样规模的企业而言,摆脱对原油的依赖,依托大型或超大型炼厂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或有机化工原料转向高端化学品正逢其时。也就是说,要形成一个梯级的产业分布。

陈尧焕:

在当前背景下,炼油企业实施“油转化”“油转特”等产品结构调整必要且迫切,同时需处理好“谁该转、转什么、怎么转”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明确“谁该转”。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统筹炼化一体化发展需要,规划明确哪些企业实施转型,同时结合油品和化工市场整体和区域平衡,把控好“减油增化”的进程和节奏,不可扎堆式推进,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炼油产品中除汽柴油和化工原料外,还有液化气、航煤、特种油、润滑油基础油、碳材料、沥青等特种产品,即使在未来“碳中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支撑一定的炼油能力。因此,需根据企业区位、炼油加工流程等制定“一企一策”转型发展方案,对于部分区域成品油需求仍在增长的企业,转型的步伐可能需慢一些。

二是要解决好“转什么”的问题。

深入调研化工及炼油特种产品细分市场,选择好转型的目标产品结构是关键。如果新增的化学品是普通大宗化学品,或市场过剩的产品,未来整体竞争力不强,“减油增化”就要慎重。鼓励增加高端化学品的产能,特别是“卡脖子”产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实现国产替代,保障材料自主可控。

三是做好“怎么转”的技术支撑和装置结构配置。

首先,根据“油转化”方案规划的产品结构,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路线。其次,要从总流程上做好新建装置的规模、总图布置等设计,统筹全厂能耗、物耗及碳排放等指标要求,致力方案最优,增强“油转化”的竞争力。对于老企业转型,要结合现有装置结构和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投资回报,增强项目竞争力。

当前哪些化工产品市场空间比较大,投入产出比高?哪些产品已较为饱和,转型时应该避开?

李明丰:

传统的炼厂转型主要是在增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就是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乙烯、丙烯尚有一定发展空间,而芳烃对局部地区虽然尚有一定空间,但总体而言已趋于饱和。转型不是要避开什么,因为只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任何一种大宗产品都会很快饱和。企业生存发展可依赖的只有两点:一是产业链,二是新技术应用。以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为代表的新型炼厂主要依靠其称霸全球的芳烃产业链的支撑。如果一个炼厂自身没有后续产业链支撑,则应该更多发挥园区的作用。

“减油增化”的方向主要有哪些?

李明丰:

“减油增化”的产品方向分为轻质烯烃方向和芳烃方向。

生产芳烃除传统的重整技术外,还有LCO(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裂化生产BTX(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的技术,例如石科院开发的LTA、RLA等。配套技术是为重整提供石脑油的加氢裂化技术,石科院和大连院可提供成熟技术,已有大量的工业应用案例。

生产轻质烯烃有三个技术方向。一是原油直接生产化学品,如原油直接蒸汽裂解技术和原油直接催化裂解工艺技术。二是将成品油原料(石脑油、航煤、柴油等馏分)通过催化裂解工艺生产轻质烯烃,产品中丙烯含量高,乙烯、丙烯的比例可调节。国产技术有中国石化的SNCC技术,相应的国外技术已在国内企业开展了工业应用的尝试。三是将成品油原料转化为蒸汽裂解原料。蒸汽裂解一直以石脑油和轻烃为主要原料,但随着“油转化”发展,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煤油和柴油馏分用作蒸汽裂解原料。但柴油或煤油中所含的芳烃组分不利于蒸汽裂解装置长期稳定运行,所以目前国内研究团队,如石科院、中海油天津化工设计研究院已开展了从煤油或柴油中分离芳烃的研究工作,具备工业应用条件。

目前,国产技术能否满足“减油增化”的需求?中国石化有哪些技术优势?

陈尧焕:

面对“油转化”需求,国产炼油技术完全能够满足需求。而“油转特”因涉及的产品多,工艺独特性强,还有很多产品生产技术依赖进口,亟须开展国产化替代工作。

目前,中国石化已掌握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全流程技术体系,形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炼油全流程技术,具备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具备独立自主实现“油转化”转型升级的技术实力。同时,基于深厚的炼油技术积累,中国石化具备快速布局完成特种产品研发的能力,已形成“油转特”产品生产技术攻关团队,有望在短时间内获得重大突破。

各企业装置不同、产能不同、生产流程不同,炼油事业部如何整体部署、因地制宜,协调企业做好“油转化”“油转特”?

陈尧焕:

炼油事业部结合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一企一策协调做好转型发展工作。对于纯燃料型炼厂,支持适度发展下游化工业务,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外售,例如青岛炼化顺酐项目,提高液化气的附加值;鼓励结合地方政府意愿,统筹考虑周边化工品市场情况,推动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拥有润滑油生产装置的企业,支持建设基础油、特种油基地,大力推进“油转特”,例如荆门石化、茂名石化等。对于炼化一体化企业,则根据各企业自身发展优势及市场需求,全力推进“油转化”,例如镇海炼化老区乙烯原料适应性改造、镇海炼化二期、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海南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等;对于化工规模较小的炼化一体化企业,支持进行乙烯扩能改造,提高能效水平,例如茂名石化炼油升级项目等。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石化报,由石化缘整理发布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哪家好

3d光学测量仪

影像测量测试仪

自动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