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信证券:我国当前并不符合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征-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多少合适
文
丨
明明 彭阳 章立聪 周成华
近期有关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讨论引发了市场关注。长期来看,我国所处的经济背景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并不相同,居民部门正处于缩表的状态,但是企业部门并未呈现出资产负债表受损的迹象。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中短期的、结构性的,尤其是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投资方向的转变,如果施以合适的政策,将有望避免出现日本在上世纪末的经济难题。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什么:
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解为:在资产泡沫破裂后,企业和居民部门因为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而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企业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转而追求债务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刺激将会失效。
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确出现了一定的收缩。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社科院在2019年的两项调查结果均显示,房产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资产来源。从去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房价出现了小幅缩水,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在房产价值受损导致资产缩水后,居民对当前及未来收入的预期和信心出现下滑,居民开始主动进行缩表:延迟购房需求,提前偿还房贷。从房价下跌到主动缩表,再到房价下跌的循环下,居民资产负债表短期内或将面临持续受损的状况。
不同于居民部门的“缩表”,企业部门的贷款及资产负债率依然在上升。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主要投放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此外,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在平稳上升。企业投资及借贷保持稳定,企业部门并未出现“缩表”现象,不同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
▍
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的情况相比,我国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方面。
资产价格方面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现实状况。
日本在战后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催生出了资产价格的巨大泡沫,于是在90年代先后经历股票市场崩盘以及房价腰斩,居民资产端大幅受损。同日本相比,我国金融资产并未出现大幅缩水的现象,房价也只是停止了过去的上涨趋势,并未出现暴跌。
两国均处于产业升级进程之中。
危机前的日本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制造业,《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后,制造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日本当时还面临着来自中国和东南亚的制造业冲击,尤其是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同一时间,日本的产业升级处于进展缓慢的状态,进而延缓了经济发展。中国目前也正处于从地产、基建投资拉动的经济向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消费和服务业转型的阶段。现阶段,随着大地产周期的落幕,以新兴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蓬勃发展,未来或有望替代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周期引领者。今年1-5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8%,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
▍
同日本相比,我国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第一,我国的要素禀赋较强,内需空间广阔。我国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我国14亿的人口带来了广阔的内需空间。在稳增长稳就业等政策的保障下,人均收入水平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内需仍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扩大。因此,我国对于出口的依赖并没有特别深,发展的选择和空间更多更广。
第二,我国外贸趋势与当时的日本并不处在同一阶段。我国当前的出口尽管承压,却依旧具有较强的韧性。即使是在疫情三年间,我国的出口依然保持增长,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占比也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14.4%。
第三,我国进行产业升级的空间更大、潜力更足,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是可以突破的方向。
▍
结论:长期来看,我国所处的经济背景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并不相同,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中短期的、结构性的。
第一,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更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宏观政策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企业、居民预期,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活力。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要在经济需求不足的时期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要努力盘活资产端,提高资产的收益率。资产预期收益率下降是资产负债表萎缩的重要原因,维持资产价格稳定,有助于减少对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
▍
风险因素:
国内政策力度超预期变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风险;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