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渔民的三条“小康鱼”
新华社哈尔滨1月8日电 题:“东极”渔民的三条“小康鱼”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王建、侯鸣
冰封的江面上寒风凛冽。在我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的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一些村民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乌苏里江的江岔子上冬捕。
捕鱼是抓吉赫哲族村村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8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沈淑兰,年轻时以捕鱼为生,靠党的好政策,2018年告别贫困。虽然年龄大了,她也没闲着,编织渔网贴补家用,靠自己的劳动,2020年8月新买了一个冰箱。
“冰箱里满满的,有鱼有肉有水饺,还有水果。”沈淑兰打开冰箱让记者看。前几年,她还住在泥草房里,窗户连块玻璃都没有,是用塑料布粘的,现在住在集中供热的楼房,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
走进抓吉赫哲族村,在阳光、白雪映衬下的新式小洋房透着民族风情。前些年,抓吉赫哲族村还是个封闭的小村子,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发展起来。
近几年,随着乌苏里江生态不断改善,有关部门在抓吉赫哲族村投入22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成赫哲民族风情村,旅游业得到发展,游客日渐增多。一些渔民“洗脚上岸”,办起鱼馆,靠“旅游鱼”增收。
抓吉赫哲族村赫哲人曹丽伟从小跟着父母学了一手做鱼的好厨艺,乌苏里江江鱼经她的手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2017年她和丈夫办起了鱼馆,每年的4月底到10月初是旅游季,一些游客慕名而来,鱼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2016年起,抚远市提出打造“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抓吉赫哲族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2019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旺季的时候,几乎天天爆满。”随着极寒天气的到来,曹丽伟的鱼馆到了淡季,她在为旅游季做准备。
“今年准备在餐厅里装个大屏幕,滚动播放赫哲族民俗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曹丽伟说。如今这个村已有9家鱼馆,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边境小村的一些渔民成为网红,靠网络卖鱼致富。
“来了老铁们,抚远江鱼开卖啦,老铁们关注起来啦。”穿着一身大花袄,戴着雪白的皮帽子,抓吉赫哲族村赫哲人王立平开始了她的带货直播。
前些年,王立平开鱼行,冬天鱼卖得少。如今直播卖鱼比原来卖得多,还能卖个好价钱,冬天也有了增收来源。
“早晚两次直播,每天至少要卖70多条鱼,比开鱼行生意好多了。”王立平把乌苏里江江鱼卖到了全国。如今,抓吉赫哲族村已有两名粉丝过150万的网红主播。
“从传统捕鱼到‘旅游鱼’,再到网络卖鱼,三条‘小康鱼’见证了抓吉赫哲族村的历史变迁,昔日的小渔村已经变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小康村。”抓吉赫哲族村驻村第一书记万洪焰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